欢迎来到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!
红十字基金会扫一扫微信关注我们 扫一扫微博关注我们
大家好,我是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的黄杰林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近年来在公益场景运营上的探索——从最初依赖线上流量,到如今深耕线下、用红花码构建校园公益社交圈,这条路我们走了四年,也终于摸清了“久久公益”的核心:公益的生命力,不在一时的筹款数字,而在人与人之间真实、持久的善意连接。
2021年,我们和许多机构一样,将互联网公益的重点放在“一起捐”等的线上动员上。那时总觉得,把社群活跃度做起来、把筹款峰值冲上去,就是对公益负责。可到了2024年,我们明显感受到“线上狂欢”的后劲不足:捐赠人捐完即走,缺乏对项目的深度认知;社群里的互动越来越少,公益成了“一次性任务”。
也是从那时起,我们开始反思:从“99”到“久久”,到底该如何打破“短期热闹、长期沉寂”的困局?答案最终指向了“线下场景”——只有让公益走出屏幕,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,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与黏性。
一、初试地铁场景:热闹背后的“冷思考”
最初,我们把高人流的地铁当作线下突破的首要阵地。在南昌八一广场、八一馆、滕王阁等核心地铁站,我们设置了“捐赠回礼台”与“应急救护培训台”:前者用“扫码捐一元得文创”吸引路人,后者提供急救实操体验并开放现场报名。
我们满心期待能通过多元互动抓住乘客注意力,可6天6场活动下来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——仅476人参与急救培训报名,红花码有效捐赠人数仅946人。复盘时我们发现,地铁场景的局限难以突破:乘客多为赶行程,停留时间短,即便被有趣的互动吸引,也难有深度参与;且活动结束后,没有渠道留存这些潜在爱心人士,热闹过后便回归沉寂。这让我们意识到:单纯的线下互动只是“一阵风”,要让公益持续,必须找到能沉淀人群、形成社交连接的场景。
于是,高校,成了我们的新方向。
二、深耕高校场景:从“吸睛”到“留客”的三重突破
相较于地铁的“流动性”,高校人群固定、社交需求强,且学生对公益的接受度高。我们围绕“企业联动+志愿者赋能+社交化互动”设计方案,用红花码串联起从参与到留存的全链路,最终让公益在校园落地生根。
(一)企业联动:低门槛撬动高参与首先,我们联动江西本土著名企业江西润田股份实业有限公司,推出“益起捐一元·博爱润心田”行动。在高校食堂、宿舍楼下的活动现场,学生扫码捐赠1元,即可即时获得1瓶润田水+定制文创——用“小额捐赠+即时回馈”降低参与门槛,让公益变成“顺手可为”的小事。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试点中,单日有效捐赠人数就达4646人,4321人现场报名参与后续活动,远超地铁场景的整体成效。
(二)志愿者赋能:激活校园“内生力量”高校公益的可持续,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。我们将校园红十字会、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核心阵地,在活动前开展专项培训:从红花码使用、劝募话术,到应急救护知识、活动突发情况处理,全方位提升志愿者的运营能力。这些经过赋能的学生志愿者,不仅是活动的执行者,更是公益理念的传播者——他们熟悉校园场景,能精准找到同学的兴趣点,让劝募不再是“生硬推广”,而是“同龄人之间的善意传递”。
(三)社交化运营:让公益成为“新社交货币”我们发现,大学生虽身处热闹校园,但社交圈常局限于班级、社团,存在“圈子固化”“兴趣难寻”的问题。而“一起做公益”恰好能打破这种壁垒:不同专业、不同年级的学生,在活动摊位前一起扫码捐赠、写公益小纸条、打卡集小红花,公益成了新的“社交纽带”。
为深化这种连接,我们做了三件事:
1.纸条留言互动:小红花码页面设置“公益小纸条”功能,学生可写下爱心寄语,现场投影展示,获赞最多的留言能兑换文创,激发分享欲;
2.公益地图打卡:在食堂、教学楼、宿舍区设置多个捐赠点,学生扫码捐赠后可收集“润田公益瓶”图标,集满3个即可兑换急救包,鼓励跨场景参与;
3.创建高校公益群:12所高校都通过创建微信高校公益群的方式,为后续链接更多校园志愿者、让参加过线下活动的爱心学子们能够更快捷地了解更多项目动态、为今后将要开展的高校公益活动进行宣传预热等方面提供互动平台;截至2025年9月,我们已走进南昌大学、江西财经大学等12所高校,12场活动累计吸引10924人现场签到,红花码有效捐赠人数达13324人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一个个活跃的校园公益社群,是学生们“以公益会友”的新社交方式。
三、高校场景实践的四大核心经验
从地铁的“试错”到高校的“突破”,我们总结出一套可复制的线下运营方法论,核心围绕“轻量化、透明化、协同化、长效化”展开:
(一)轻量化设计:让参与“零压力”
1.低门槛捐赠:坚持“一元捐”原则,结合红花码的便捷性,扫码、捐赠、领回馈全程不超过1分钟;
2.趣味化互动:用“打卡集瓶”、“留言点赞”替代传统的“单向劝募”,让公益充满游戏感,贴合学生兴趣。
(二)透明化执行:让信任“看得见”
1.资金公示:活动后通过高校公众号、腾讯公益平台,具象化展示善款流向,比如“XX高校捐赠资金已用于乡村急救包采购,覆盖3个乡镇”;
2.过程反馈:在公益群推送活动照片、志愿者日记,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参与如何产生价值。
(三)协同化保障:让各方“齐发力”
1.明确分工:校团委负责场地协调,志愿者团队分劝募、后勤、宣传组,润田集团提供物资支持,形成“多方联动”的执行链条;
2.应急预案:准备备用红花码立牌、联网电脑,避免技术故障影响参与体验。
(四)长效化运营:让公益“不停步”
1.社群维护:通过公益群定期发布志愿服务、项目探访信息,推动学生从“捐赠人”变成“参与者”;
2.品牌融合:将红十字“三救三献”理念融入校园活动,比如在应急救护培训中加入公益捐赠环节,让公益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。
四、让小红花码成为校园公益的“连接器”
从追线上流量到耕线下场景,我们最大的收获是:公益的本质不是“筹钱”,而是“连接人”。小红花码的价值,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募捐工具”,而是串联企业资源、学生需求、校园场景的“连接器”;高校公益社交圈的意义,也不仅是提升参与度,更是让公益理念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,培养一代有担当、有温度的公益力量。未来,我们会继续深耕高校场景,让更多学生在“一起做好事”中收获友谊与成长,让公益社交圈成为校园里的“温暖风景线”。
毕竟,“久久公益”的“久久”,从来不是时间的数字,而是人与人之间,那份因善意而延续的连接。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公益而连接,当公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“久久为功”才真正有了意义。